探索強化街道統籌治理的核心地位。借力街道管理體制改革,賦予街道規劃布局參與權、人事任免建議權等4項職權。分別將州、市級機關黨建目標績效15%、30%的權重交由街道考核,推行提拔使用市級部門干部,需書面征求所在街道黨工委意見辦法,突出街道黨工委核心地位,形成“街區吹號、部門報到”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。今年以來,559家單位認領7個街道438個項目,幫助解決民生事項913件。
探索發揮社區(小區)深化治理的重要作用。研發“先鋒報到,共治有我”微信小程序,推動2600余名黨員干部到所在社區、小區黨組織報到,紀實管理黨員干部“八小時之外”參與社區、小區黨組織工作、發揮模范作用、踐行核心價值觀、鄰里和睦等情況,并作為提拔使用、職級晉升、職稱評定、評先評優的重要參考要素。
探索激勵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治理的積極性。探索推行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、個體工商戶等參與街道和社區志愿服務、防汛搶險、應急救援等積分管理辦法,表現突出、貢獻較大的,優先納入政府采購、招標比選等企業(組織)庫。并聯合宣傳、工商等部門,考核發放“黨員示范企業(組織)”“誠信企業(組織)”“文明單位”等牌匾,切實增強街道社區的社會號召力。今年以來,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共參與社區志愿服務達 52700 余人次。
探索調動社會群體融入治理的新局面。實行小區院落黨小組與業委會交叉任職,紀實管理城市黨員、群眾參與疫情防控、文明城市創建等志愿服務情況。疫情期間,發動8658名黨員群眾加入社區、小區志愿服務隊,動員2萬余名黨員攻堅243個無人管理小區防控阻擊。建立完善“隨遷子女積分入學管理平臺”,實行“積分+掙分-扣分”的務工人員子女積分入學管理辦法,將流動黨員亮身份、履義務、作表率和參與社區、小區治理服務等情況作為“掙、扣分”事項和申請廉(公)租房、獲取公共服務、享受景區優惠等重要依據,激勵引導社會群體自覺融入共駐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。今年有效帶動3萬余名城市黨員、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服務。